(原标题:燃油智能破局:天籁・鸿蒙座舱开启油车智变新纪元)
[汽车之家 行业]10月31日,“全球首个鸿蒙座舱燃油车”诞生了。
这辆车就是我们熟知的“天籁”,当年赫赫有名的日产大沙发,如今长成了更智能化的样子。这是一个看似寻常的产品升级,但不寻常的则是这次产品升级的开创意义――也就是说,是燃油车智能化进程中,正在面临着一次里程碑式突破。
长期以来,行业中不少人都带着有色眼镜去看燃油车,理所当然的认为“智能化=新能源”。这种不甚可取的偏见,把燃油车困在价值洼地里,仿佛智能体验只能是电动车的专属。
而天籁・鸿蒙座舱以集中式架构为基石,将智能生态植入燃油车载体,重构了天籁的产品价值,也标志着燃油车从“功能代步”向“智能伙伴”的转型。
这场合作证明,燃油车同样可以承载前沿科技,与新能源车在智能化赛道上并驾齐驱。
鸿蒙座舱+大沙发:天籁定义燃油智能新标杆
在汽车产业智能化浪潮中,燃油车常被诟病为“智能滞后”,甚至被视为“即将被取代”的产品。真的是这样吗?笔者认为,现在讨论“燃油车会不会被取代”这个议题,为时尚早。
中汽协公布的数据显示,2025年7月、8月、9月国内燃油车销量分别为98.1万辆、107.4万辆和119.2万辆,同比增长8.4%、12.9%和6.4%,连续三个月上涨。在近几个月的发力下,传统燃油车今年以来的销量增速转正。1-9月国内燃油车累计销量为994.4万辆,同比增长0.8%。
一方面是市场基数大,另一方面,燃油车的智能化短板正在被快速补齐。
以前,油车的智能驾驶确实落后于电动车。主要原因在于电子电气架构。早期油车采用分布式控制,各个模块“各自为政”,协同效率低。但技术从不会停滞,如今,很多燃油车已搭载L2+级智能驾驶系统,不仅能实现自动跟车、车道保持,甚至能在高速上主动变道超车,表现丝毫不逊色于新势力车型。
而首次搭载的鸿蒙座舱5系统的天籁・鸿蒙座舱,把燃油车的智能化程度带到了一个全新的台阶,从多个维度技术体现了智能领域的突破。
首先就是无缝流转功能,让设备互联变得无缝自然,用户上车就能自动连接手机、平板等终端;对话成功率超99%的语音交互系统,支持多指令识别,彻底解决了传统燃油车语音控制“鸡肋”的痛点;而AI级语音智慧助手,让智能体验真正融入日常出行。
这些功能背后,是集中式架构的支撑,它让燃油车也能拥有与电动车同源的智能“大脑”。与此同时,天籁的原生优势,为智能体验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日产独有的Spinal人体工学座椅,基于东方人体曲线设计,优化了压力分配,提供从腰部到肩部的流畅承托;剧院级静谧座舱,配合HUAWEI SOUND 17扬音响系统,形成“智能+舒适”的双重体验。
硬件配置上,15.6英寸中控智慧屏触控丝滑,10.25英寸仪表屏确保信息同步无延时,而升降式星环散射体等设计,更赋予了座舱一定的科技属性。
从设计细节来看,天籁・鸿蒙座舱也保持了东风日产一贯的设计审美。
前脸采用“V-Motion无界之翼”设计,采用了寰宇星环贯穿式灯;尾部一体化设计简化线条,隐藏式排气布局带来了一定的科技感。内饰上,低饱和纯净配色,营造出舒缓沉浸的氛围。可触面积90%软包覆盖、0甲醛健康座舱等细节,进一步强化了舒适感。
在看到这辆车之前,笔者很怀疑一辆燃油车能否和智能结合的很好,生怕鸿蒙座舱在这辆车上显得不协调。当看到这辆车之后,笔者认为,天籁・鸿蒙座舱不是简单加了一块屏,而是通过系统化整合,让燃油车首次在智能化体验上媲美甚至超越部分新能源车型。
所以,这辆车的出现充分证明,燃油车的智能化并非遥不可及,只要以用户需求为核心,燃油车一样可以很智能。
东风日产与华为,如何上演1+1>2
从天籁・鸿蒙座舱的落地来看,东风日产与华为的强强联合,显然实现了1+1>2的联动效果。
对华为而言,此次合作具有里程碑意义。
在这辆车之前,华为鸿蒙座舱主要应用在电动汽车领域,而通过天籁这款全球车型落地燃油车市场,充分验证了其智能技术跨动力形式的适配性。
业内人士都清楚,从电车到油车的技术迁移,并非简单复制,而是需要针对燃油车架构进行优化,尤其是在动力系统、空间布局和用户习惯上的调整。华为通过天籁项目,积累了海量用户数据,为其汽车生态的完善提供了宝贵资源。
更重要的是,天籁作为一款全球车型,天籁・鸿蒙座舱倘若能够出口,更有利于为华为智能座舱生态的全球扩张奠定基础。
出口数据显示,1-9月,中国汽车出口495万辆,同比增长14.8%。其中,新能源汽车出口175.8万辆,燃油车出口319万辆,仍占据多数地位。天籁・鸿蒙座舱若能走向世界,会让中国智造进一步走向世界舞台。
在智能汽车竞争白热化的当下,华为也有望借助燃油车的庞大市场基数,有望进一步巩固其在车载系统领域的领先地位。
对东风日产而言,合作是其“油电同智”战略的关键落地。
随着天籁・鸿蒙座舱产品的推出,东风日产已成为行业中为数不多实现“燃油与新能源智能化同源”的品牌,这为其燃油车基盘注入了全新动能,开辟了差异化赛道。
在过去的市场竞争中,燃油车其实是比较吃亏的一方,经常会因智能化不足而陷入价格战。而天籁・鸿蒙座舱通过赋能智能价值,提升了产品溢价能力,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市场竞争力。此外,这次合作还强化了东风日产的品牌势能,让其从传统车企形象向科技驱动型企业转型。
从行业视角看,这种合作模式具有示范效应。
传统车企与科技巨头的深度融合,不再是零散的功能升级,而是以生态赋能为核心。东风日产凭借其造车底蕴与规模优势,华为以其技术生态与创新速度,双方优势互补,共同推动智能技术普惠化。
放眼行业,笔者认为这种模式为其它燃油车企业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。从天籁・鸿蒙座舱这款车开始,会有更多车企认识到,在电动化转型之外,智能化同样是燃油车焕发新生的关键。
即将见证燃油车智能化2.0时代
天籁・鸿蒙座舱的落地,远不止是单一车型的进阶,笔者更愿意把这辆车看做“燃油车智能化2.0时代”的开启。华为+东风日产,这场变革的本质是“生态革命”,它将重新定义燃油车在智能出行时代的价值逻辑。
首先,天籁・鸿蒙座舱以集中式架构实现了油车智能跃迁,直接打破了“只有电车能智能化”的行业偏见。
长期以来,燃油车因分布式电子架构限制,智能功能往往滞后于电动车。而鸿蒙座舱的引入,证明了通过架构优化,燃油车同样可以承载高端智能生态。这不仅是技术突破,更是认知破局。双方的合作就是在向行业宣示,智能化不应被动力形式束缚,而应以用户需求为导向。
另一方面,这场合作重构了燃油车的价值逻辑。传统燃油车价值多集中于动力性能、燃油经济性等机械属性,而天籁・鸿蒙座舱将其转向“智能生态载体”。
通过鸿蒙座舱的赋能,燃油车不再是单纯的代步工具,而是融合了智能交互、娱乐生态、舒适体验的移动空间。这种价值重构,让燃油车与新能源车在智能化维度上实现对等,甚至在某些场景下更具优势。
比如,中国三北一南地区消费者,日常的用车场景就是“高寒”,这种天气下,电动车的续航缩水幅度较大,燃油车就成为了更理想的选择。然而,这部分地区的消费者,又渴望智能体验,天籁・鸿蒙座舱恰好化解了这一矛盾。
在电动化转型浪潮中,许多燃油车企业陷入迷茫,甚至盲目跟风电动化而忽视自身优势。而东风日产与华为的深度融合表明,燃油车的未来不必完全抛弃传统根基,而是通过生态赋能,实现“机械1.0”到“智能2.0”的跨越。
笔者认为,这种路径可复制性强,其他车企也可借鉴类似合作,加速智能化转型。
在智能化浪潮中,传统与创新的融合从未如此深刻。天籁+鸿蒙,如虎添翼,我们即将见证一个更加多元的汽车产业新生态。上市在即,这场变革究竟能激起多大涟漪,让我们拭目以待。(文/汽车之家行业评论员 冬儿)

